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忧。
—— 老子《道德经》

老子,春秋末期人,思想家哲学家
首先声明,以下仅为笔者自我思考下的结论,仅作分享参考,不具有任何权威性!
这段曾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短句为许多世人所熟知。当今市面上对《道德经》作出注解的书籍也可谓是汗牛充栋,不过大致分为两类。
第一类观点是从传统人伦角度去理解“上善若水”,如崇贤馆版的《道德经》集释。

崇贤馆版的《道德经》 笔者购
这类观点可以说是代表了当今社会的主流,上至市面上的大部分相关书籍,下至高中课本,不外乎如此。旨在教导我们要像流水一般柔顺不争,凡事都要“以和为贵”,且如水滋养万物一般,要善于无私帮助他人,这样才能构筑和谐社会。
如此解释,便将《道德经》“天人相应”的中心思想,降维到了市井文化的高度。

平静的流水
水不仅具有柔顺,柔和的特性,同时也可能如洪水般造成破坏。据考证,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人,上古大禹治水的传说正是从此时开始广泛流传(参见《尚书校释译论·禹贡》)。且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中心便是在黄河两岸,由于生产力的落后,当洪水泛滥失治时,经常会对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。是故上古先民常常在黄河边开坛祭祀,祈年风调雨顺。可见,将水的特性仅仅理解为柔和地滋养万物生长,是十分偏颇的。
只有当我们对出现在《道德经》此章中水的特性做出了真正正确的认识后,才有可能正解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所包含的真实含义。
第二类观点相较于以上第一个观点,就显得有些小众。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从传统“道家修炼”的角度去尝试理解。这边拿出来作为例子的,是熊春锦的《德道经》。
首先要说明的是,《道德经》中的道德二字,并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念去把它理解为一个单词,在古代文化中,道是道,德是德,《道德经》是由《道篇》《德篇》两部分共同组成。熊春锦将《德篇》放在了全经的开头,所以书名就变成了《德道经》,本质并无太大区别。
不过由于《道德经》在传世过程中,不知是因为后世刻意的人为,还是战乱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记录中出现差错,部分书中的字体在不同版本中存在差异,以下以熊春锦本为准。

《道德经》
来看看此书第五十二章的解释。
上善治水:天一生水,水分阴阳。阴水取阳,涤阴增阳。上善治水,上德治炁。
水善利万物而不静:水善利万物,才能趋静。
看到这里,你是不是看不懂他老人家在说什么?
(呵呵,我也没看懂)

天一生水,出自上古奇书《河图》。本是古代先民对于天象天文规律的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。由于水在八卦中居于北方,在时辰上代表子时,所以水星于每日晚子时,巳时出现在北方,每月初一初六,十一十六,二十一二十六,日月会水星于北方。
自公元前1046年周代商人建立“礼乐制度”,“天人感应”学说开始在中国大地渐渐流行。
天上的辰、太白、荧惑、岁、镇五星(金木水火土五星)对应人身上的心肝肺脾肾五脏。每夜子时,水星出现在天空北方,相对应的,人身的肾气(肾五行属水)也开始发动。
所以上文的“上善治水”,可能的意思便是最高明的人善于管理自己身上的(肾)水,而这和中医养生的观点颇有相合。中医有一个说法便是人的肾中储藏着先天之本,肾的强弱,决定了一个人身体的健康与否。
以上内容仅作为对熊春锦版注释的部分解释。不做科学说明。

倡导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道家哲学
由此可见,两者相较,还是占当代主流的“水柔和而无私滋养万物”的说法更符合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主义。后者参杂了部分后世道教的养生思想,属于理论上的牵强攀附。
但是要理解“上善若水”的真实意,得先理解文中“利”和“争”二字。
我们现代对“利”的理解,是“有利于”“给以利益”,都是一方单向的利于另一方。在清代陈昌治版《说文解字》中,对于“利”字却是这样定义的:

图中的重点,便是“谐和而后各有所利”。谐和而互相有利。水通利万物而不发生碰撞,双方都不受到伤害。如何才能“利”?要靠“不争”。
而这“不争”,绝对不能将其理解为懦夫般的对一切都拱手相让。
《道德经》不是一部静态的哲学,而是动态的智慧。它教会人如何聪明地处世。而所谓聪明的处世,并不是市狂人般巧智,而是站在众人所难以达到的高度,对一切事物相对变化规律的掌握与超越。
人习惯根据自己的利益,从自己片面的角度去评判外界的善恶。然而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,不同的人由于各自经历与观念的不同,便会产生“冲突和争执”。
价值观决定方法论,方法的差异便会产生矛盾。要达到“不争”,就要走出个人片面的立场,从全局的高度看待事物的客观发展。
往往看上去矛盾的事物,一旦站在更高的立场回顾,却又能发现其内在的统一性

老子骑牛,西出函谷关
《道德经》的理论核心,是构建了一个“道”“天地”“万物”的三元结构,通过“天人感应”理论,对应了“圣人”“国家”“百姓”的现实社会三元结构。上古先秦时期,对于“圣人”的要求,可比单单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得要高得多。
一个圣人,对于外界,要明白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,不能被个人的立场所左右。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,“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”。
这是对“道”的描述,所谓“无情”,不是我们理解的冷酷无情,而是一种不偏不倚,没有偏私的一视同仁,它掌控着日升月落,从来不会为了谁而停留。
“大道”怎样,圣人也应当怎样。他以自然的理念治理天下,从来不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偏颇。他对外界的一切变化了然于心,因为他站在了至高的高度,以自然之道布政于民。就像那流水一样,面对着无常的外物,善于变化且不失“中庸”,不产生任何的冲突,泽被万物而不争一己之私的名利。

水滋润万物生长
对外如此,对内亦如此。
“日三省吾身”这都算少的,真正的圣人无时不刻在审视自己的内心,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看待自身的“欲”,凡人无时不刻被内心的欲望牵着鼻子走,而圣人如看待流水般静观内心思潮的来来往往,只有这样,他才能够 “知行合一”,“知无常之为常”,知何时进退,永远以正确的姿态应对外界的变化,殁身不殆。这便是圣人的智慧,也是水的“柔”。
在《周易》中,也有相同之处。这便是六十四卦的首卦:“乾卦”

乾卦爻辞释义
初爻(最下一爻):“潜龙勿用”。
比喻最好的时机还未到来,人应当戒骄戒躁,隐藏自己。
从星象学解释,则代表东方苍龙星宿在傍晚观察时,仍潜伏在东方地平线以下,代表春天尚未到来。
五爻: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”
最好的机会已经到来,应该勇于前进,抓住机会。
此时东方苍龙星宿已经高挂苍穹,代表阳气日盛,夏日到临。
六爻:“亢龙有悔”
水满则溢,物满则损。
“悔”通“晦”,指代冬天到来,高挂的苍龙星宿受到折辱,即将潜入地下。
金庸曾借用“亢龙有悔”作为一个武林招式,但其本意是预示此时不能再进了,要“止”,否则便会遭到折辱。悔:暗淡,悔恨。
《周易》的易字,其古字体写法是上面一个日,下面一个月。

日月东升西落,往复循环
象征着日升月落,月升日落的变化。之前一篇文章写过,阴阳是对两种状态的描述,日作为阳,月作为阴,两者的往来轮转便象征着后天阴阳的变化,这便是“易”的含义。
《周易》通过六十四卦诠释了世界各种变化的客观规律,熟谙了这种变化,便可以像流水一般做出“相对应的变化”,从而“利万物而不争“。
是故:“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”
那些圣人们啊,他们永远处在正确的地方,内心如深渊般幽深而难以预测,永远和高明的人相处,言出必过而不受折辱,善于治理万民,做事总能抓住最好的时机。

老子像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免费获取100个高分名字,添加 微信:llucky0309 备注:高分名字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opquming.com/5321.html